大智能时代会有哪些颠覆性改变
6月29日、30日,首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举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测试基地,引擎轰鸣,智能汽车以超过百公里的时速前行,无人驾驶大赛吸引了中外嘉宾目光;梅江会展中心,大咖云集,来自世界各国的智能领域专家、中国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以及马云、李彦宏等业界翘楚进行观点碰撞,激荡思想火花。
“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开始。”科技部部长万钢说,新一代人工智能会带来重大颠覆性、替代性的影响,是引起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听完嘉宾发言,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说,没有人能阻止智能时代到来,你要做的只有拥抱!
一边会赢,一边会输:人工智能是一场战斗?
对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影响,万钢进行了辩证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的融合、高度复杂的特性,将引发科学技术产生链式突破,带动各领域的创新能力快速跃升。同时,与所有的颠覆性技术一样,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伦理法规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但不容忽视的是,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一切正在改变。
“去机场为什么还要带身份证、过安检,为什么不能直接刷脸?”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科技让复杂的世界变得更简单,人工智能时代不断有新东西出现,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直接用语音和图像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我国有7亿网民,拥有很大的人工智能市场”。
新颖的智能房车、能迅速分析驾驶习惯的模拟驾驶汽车、能预报旅游热点的电信大数据……最新的智能技术展示让今天的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充满“未来感”。
“有一种认识误区,将人类和机器对立起来,将人脑和人工智能对立起来,仿佛这是一场战斗,一边会赢,一边会输。其实不是这样,人工智能对人类是帮助。”参加此次大会的牛津大学教授、《大数据时代》作者舍恩伯格说。通过人工智能,人类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比如医疗,过去我们认为医院的规模很重要,但在大数据时代,规模并不重要,所有信息都触手可及。
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国智造如何“智”?
“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首届世界智能大会的开幕式上,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以此喻指这个创新的时代。李鸿忠指出,面对滚滚而来的大智能时代,唯有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自我超越,才能领跑时代。产业智能孕育着新的时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科学神话,颠覆了人类对许多事物的定义,创造出应接不暇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
而对于传统行业,新的变化才刚开始。展会上,一个展示精美服装的展台吸引参观者驻足。“我们从事的是私人定制、量身定制,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参加此次世界智能大会展览的广州市千昱服饰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周敏说。
曾几何时,“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无奈让中国制造在反思中前行。而今天,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的创新实践,正在引领新的方向。“过去,一条服装生产线只能生产同色同款产品,但我们的这条服装生产线出来的服装颜色、款式都不一样,这来自智能设计制造。”周敏指着正在展示的智能裁剪设备告诉记者。
“为什么过去我们的科技创新举步维艰?难道企业家不懂创新更有竞争力?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大会发言中,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制造前景——过去很多中国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国企体制机制有待改造,民企实力不够等,导致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不能取得突破;而在智能社会时代,中国已经拥有足够优势,能够把实验室成果批量生产,企业有足够实力进行科技布局。
系统性的,非单一的变革:颠覆性变化才刚刚开始
今天,谁也不可否认智能世界有三个最主要的要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首先它是生产关系;云计算,是一种生产力;大数据是生产资料。有了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可能进入到一个所谓的大的智能世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
在他看来,智能世界是一个系统性的,而非单一的变革。
“今天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还是非常幼稚的,就像一百年前,人类对电的理解一样。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今天会有电饭煲、洗衣机和各种各样的电器。今天我们对人工智能、混合智能,仍然没有清楚的定义,这很正常。对未来来讲,我们都是婴幼儿。”马云说。
在李彦宏看来,智能科技不是某一家或某几家公司的专利,它是需要众多公司合作去做的。比如,百度在无人机方面积累了很多技术,但靠一家公司做不成,需要把汽车制造商引进来,把各种各样的共享出行的运营商都引进来,才能把智能科技推向新的高潮。
“需要看到,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等,我们的人才储备还不能满足需求。”万钢说,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未来,建议开发更多的实用场景。”伊夫卡·澳夫查洛娃说,在数字化时代,要对商业模式给予更多关注,将人类创新性思想融入技术实现,使用数字化商业模式创造价值。人工智能的目的不仅是改变生产过程,而且是为了让整个世界更智能、更具有可持续性。
“很多颠覆性变化才刚刚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的话意味深远。(记者 冯蕾 王子墨 刘坤 苏雁 董城 刘江伟 詹媛)